從會寫書法開始,家裡一年一次的除夕夜祭祖儀式,祖先牌位就是爸爸裁了紅紙讓我用毛筆寫的,從國小三年級一直寫到我二十八歲嫁為人婦算算也有將近20年的歲月;我們家的祖先牌位的紅紙在左側會寫上爸爸老家的地址,從會講話開始的小娃兒年紀,就要會背這個地址,否則壓歲錢就領不到囉~所以一直到現在,我還能朗朗上口,完全忘不掉。


  考上高中那年吧!二哥還做了一件挺搞笑的事,因為每年祭祖儀式結束後,總是要等香燒完,才能撤下飯菜供品,因此總是有一個小時的空檔大家窩在客廳聊天,那一年二哥迷上古典音樂,所以上完香,就放起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,一時之間,家裡震天價響,把父親從三樓給轟下來,見了二哥就開罵,只見二哥笑咪咪的說:哎~哎,不要激動,咱們祖先每年都沒有什麼娛樂活動,讓祂們聽聽古典音樂陶養一下性情,祂們一高興,我們明年就大吉大利了!


  一直到有一年開放大陸探親後,父親返台的那年過年,他交待我不要再寫地址,領壓歲錢也不要再背那什麼地址了。細究之後才知道,原來那地址,現在早就找不到了。


  有一點點失落...


  搞笑的二哥又說話了:嗐?那這麼多年每年都寫那個找不到祖先的地址?那祂怎麼來我家吃年夜飯?


  村子裡的爸爸們,多半都是對岸過來的,媽媽有說台語的,說客語的還有原住民的,可是當我們在問"你是那裡人?"時,彼此都沒有負擔,反而像是找鄰居似的;我們同學鄰居的要好程度不是用省籍來分的,當年節來臨時,各家媽媽都使出絕活要把自己家的小吃拿出來教大家怎麼料理,所以每家媽媽對於北方麵食,南方米食,台式小吃,客家菜包...樣樣拿手。


  那時侯,誰是那裡人,只是為了拉近彼此的關係。


  也不記得什麼時侯開始,大人交待不要隨便談論籍貫問題


  也不知道什麼時侯開始所有基本資料的表格從籍貫改成出生地


  到現在,誰是那裡人,彷彿變成一種罪惡。


  天下雜誌分享出來的檔案,真的很棒,只是我不知道如何在網路上掛.pps 檔,否則好想跟大家一起分享。當我們一直在懷念過去時,大概都是現在過得並不如意,在懷念過去的同時,重要的是找回以前失落的良善價值,往前再努力。


  那麼..懷念才有真正的意義。


 


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ya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